关键词
人物库 唐朝
僧智周隋末唐初 556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22 【介绍】: 唐僧。
娄县曲阜人字圆朗
俗姓赵
少出家,师事法流水寺僧滔法师
陈亡,迁居马鞍山慧聚寺
工草隶,通图史,尤善篇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晋渡江。
娄县曲阜
性姿超邈。
小学之岁。
事流水寺滔法师出家。
服勤左右。
无怠寸阴。
未几。
负笈趋大庄严爝法师
以理前业。
为留一纪。
未惬所怀。
金陵失守。
海宇混一。
自尔东归。
弘大法。
久之徙居马鞍山慧聚寺
而晦迹焉。
俄复出山。
利济群众。
既而江都发难。
天下土崩。
乃泛然无系。
而与道俱。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以疾终于天策城南。
武州刺史薛士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是年十一月二十日
途路夷静。
弟子法度等。
始克奉柩。
归于山中。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设圆坟于西岭以葬。
静研心性。
远谢识情。
提奖后昆。
崇尚先达。
兼善图史篇什。
篆隶草楷。
与兄宝爱。
并著名南北。
而事功之伟。
莫之让焉。
时有回向寺沙门道恭
为之赞文。
多不载。
释智周
字圆朗
姓赵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有晋过江居于娄县曲阜也。
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绮。
小学年中违亲许道。
师事法流水寺滔法师
为力生也。
乃吴国冠冕。
释门梁栋。
服勤左右分阴请业。
受具之后志在博闻。
时大庄严䂃法师者。
义府经笥道映雄伯。
负帙淹留专功一纪。
究尽端涯更同寒水。
金陵失御。
安步东归。
本住伽蓝开弘四实。
学侣同萃言晤成群。
但久厌城傍早狎丘壑。
遂超然高举。
晦迹于马鞍山慧聚寺
仁智斯合终焉不渝。
而止水致鉴问道弥结。
旧齿晚秀咸请出山济益道俗不拘小节。
乃又从之。
横经者溢坐。
杖气者泥首。
炎德既销僧徒莫聚。
乃翻飞旧谷。
又遭土崩瓜剖。
顺时违难泛然无系。
寂动斯亡。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
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二十日
贼退途静。
弟子法度等。
奉迎神柩归于本山。
当时人物凋疏茔隧未理。
贞观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满等。
于寺之西岭改设圆坟。
风情闲澹识悟淹远。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
包山海调逸烟霞。
得丧一心慈恻万类。
穷通不易其虑。
喜愠不形于色。
崇尚先达提奖后进。
道俗闻望咸取则焉。
加以笃爱虫篆尤工草隶。
傍观图史大善篇什。
与兄宝爱俱沐法流。
陈氏二方俱驰声绩。
讲成论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
各十馀遍。
兼造殿阁。
门廊周匝壮丽当阳
弥勒丈六夹纻并诸侍卫
司空何充所造七龛泥象。
年代绵远圣仪毁落。
乃迎还流水。
漆布丹青彫缋绮华。
允开信表法。
回向寺释道恭曰。
余以拥肿拳曲不中规绳。
而匠石辍斤忽垂顾眄。
赏激流连殆逾三纪。
披云对月。
赋曹陆之诗。
石班荆
辩肇融之论。
故人安在。
仰孤帐而荒凉。
景行不追。
望长松而咽绝。
惧陵谷易迁素难久。
托徽猷于贞绀。
扬清尘于不朽。
其铭曰。
五荫城郭六贼丘陵。
胶固爱网萦回业绳。
雄猛调御慈悲勃兴。
危涂倏静秽海俄澄。
八树潜晖五师系轨。
纂此遗训克应开士。
皎洁戒珠波澜定水。
有道有德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
乐说河写餐风云会
七众关揵四部襟带。
振纲颓网繄其是赖。
世途沦丧适化江湄。
去来任物隐显从时。
坏瓶何爱净土为期。
有生有灭何喜何悲。
窀关昔隧封兴旧陇。
春郊草平故山拱。
林昏鸟思径深寒拥。
妙识归真玄坰虚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江州开元寺
专业金刚般若经。
日课三七过。
未尝或间。
长庆初
以疾暴卒。
而复苏云。
始有人引至一所。
若官府者。
王服衮冕坐殿上。
问正曰。
在生何所脩习。
即以经对。
王遽揖以升殿。
命设高座。
使登之诵经。
才发题。
王瞿起立。
侍卫皆合掌阶下。
考掠榜击讼诤之声顿息。
及诵至七过而罢。
则有蒙被功德而往生善道者矣。
然其欢呼鼓舞者相拥也。
于是王谓曰。
上人自今日。
整得三十年。
享寿世间。
幸益加习持。
以臻果位。
遂遣使送。
还前阻一阱。
俯窥之。
忽推堕其中。
竟获寤。
后果逮八十馀岁卒。
释法正
不知何许人也。
宽旷其怀慎修厥行。
司辰于三业御史于六根。
以其日讽金刚般若三七过。
执持恭恪罔或云懈。
长庆初得疾暴终。
云。
倏至幽冥引见王者。
问曰。
师生平艺何福田获何善果。
以诵经为对。
王乃揖上殿令登绣座。
请诵七通。
王以下侍卫靡不合掌。
阶下拷掠搒击论愬寂若无声。
念毕后遣一人引正令还人间。
王降阶揖送云上人更得三十年在世勿废诵持。
随吏行数里。
至一巨坑俾俯窥。
为吏推堕若陨空焉。
飒然苏起。
死唯面不寒起述其事。
变心迁善者不一。
后年暨八十馀卒于住寺。
荆州安县释会宗
俗姓蔡
初泛尔为僧别无他技。
忽经中蛊病乃骨立。
因苦发心志诵金刚般若经。
以待尽尔。
至五十过梦有人令开口。
喉中引出发十馀茎。
其夜又有梦吐螾长一寸。
月馀因此遂愈。
长庆初也。
荆山僧行睹见其事。
不测终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李元礼子。
淮南王
险薄无行,父姬有美色,及父疾,逼之,又屏斥侍卫,断父药膳,致父馁终。
事泄,流振州而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洪昉
释洪昉
京兆人
幼而出家遂證道果。
志在禅寂而亦以讲经为事。
门人常数百。
一日夜初独坐。
有四人来前曰。
鬼王阎罗今为小女疾止造斋请师临赴。
曰。
吾人汝鬼。
何以能至。
四人曰。
阇黎但行。
弟子能致之。
从之。
四人乘马。
人持绳床一足遂北行。
可数百里。
至一山。
山复有小朱门。
四人请闭目。
未食顷。
人曰。
开之已到王庭矣。
其宫阙室屋崇峻非常。
侍卫严饰颇侔人主。
鬼王具冠衣降阶迎礼。
王曰。
有小女久疾。
今幸而痊。
欲造少福修一斋。
是以请师临顾。
斋毕自令侍送无虑。
于是请入宫中。
其斋场严饰华丽。
僧且万人佛像至多。
一如人间事。
仰视空中不见白日。
如人间重阴状。
须臾王夫人后宫数百人皆出礼谒。
王女年十四五。
貌独病色。
为赞礼。
愿毕见诸人持千馀牙盘食到。
以次布于僧前坐。
于大床别置名馔甚香洁。
且欲食之。
王白曰。
师若长住此当餐鬼食。
不敢留师。
请不食。
惧而止。
斋毕。
馀食犹数百盘。
侍卫臣吏向千人皆有欲食之色。
请王赐之馀食。
王曰。
促持去赐之。
诸官拜谢相顾喜笑。
口开达于两耳。
王因跪曰。
师既惠顾无他供养。
有绢五百匹奉师。
请为受八关斋戒。
师曰。
鬼绢纸也。
吾不用之。
王曰。
自有人绢奉师。
因为受八关斋戒。
戒毕。
王又令前四人者依前送之。
忽开目已到所居。
天犹未曙。
门人但谓入禅不觉所适。
忽开目命火照床。
前五百缣在焉。
弟子问之。
乃言其故。
既禅行素高声价日盛。
顷到鬼所但神往耳。
而其形不动。
未几晨坐。
有二天人其质殊丽。
拜谒请曰。
天王提头赖吒请师至天供养。
许之。
因敷天衣坐
二人执衣举而腾空。
斯须已到南天。
王领侍从曲躬礼拜曰。
师道行高远。
诸天愿睹师讲诵。
是以辄请师。
因置高座坐
其道场崇丽殆非人间过百千倍。
天人皆长大身有光明。
其殿堂树木皆是七宝尽有光彩夺人目睛。
初到天形质犹人也。
天王之后身自长大与天人等。
设诸珍馔皆自然味。
甘美非常。
食毕王因请入宫。
更设供具谈话款至。
其侍卫天官兼鬼神甚众。
后忽言曰。
弟子欲至三十三天议事。
请师且少留。
又戒左右曰。
师欲游观所在听之。
但莫使到后园。
再三言而去。
去后念曰后园有何不利而不欲吾到之。
伺无人之际窃至后园。
其园甚大泉流池沼。
树木花药处处皆有。
非人间所识渐渐深入。
遥闻大呻叫声不可忍听。
遂到其傍见大铜柱
径数百尺高千丈柱有穿孔左右傍达。
或以银铛锁其顶。
或穿其胸骨者。
至有数万。
头皆夜叉也。
锯牙钩爪身倍于天人。
见禅师至叩头言饥曰。
我以食人故为天王所锁。
今乞免我。
我若得脱但人间求他食。
必不敢食人为害。
为饥渴所逼。
发此言时口中火出。
问其锁早晚。
或云毗婆尸佛出世时。
动则数千万年。
亦有三五辈老者。
言诚志恳僧许解其缚。
而遽还。
斯须王至。
先问师颇游后园乎。
左右曰无。
王乃喜坐定。
曰。
适到后园。
见锁众生数万。
彼何过乎。
王怃然曰。
师果游后园。
然小慈是大慈之贼。
师不须问。
又固问。
王曰。
此诸恶鬼常害于人唯食人肉。
非诸天防护。
世人已为此鬼食尽。
此皆大恶鬼。
不可以理待。
故锁之。
曰。
适见三五辈。
老者颇诚言。
但人间求他食请免之。
若此曹不食之。
馀者亦可舍也。
王曰。
此鬼言。
何可信。
固请。
王目左右命解老者三五人来。
俄而解至。
叩头曰。
蒙恩释放。
年已老矣。
今得去必不敢扰人。
王曰。
以禅师故放汝到人间。
若更食人此度重来当令苦死。
皆曰。
不敢。
于是释去。
未久忽见王庭前有神至。
自称山岳川渎之神。
被甲面金色奔波。
言曰。
不知何处忽有四五夜叉到人间杀人食肉甚众不可制。
之。
王谓曰。
弟子言何如。
适语师小慈是大慈之贼。
此恶鬼言宁可保任。
语诸神曰。
促擒之。
俄而诸神执夜叉到。
王怒曰。
何违所请。
命斩其手足铁锁贯胸
曳去而锁之。
乃请还。
又令前二人送至寺。
寺已失二七日。
而在天犹如少顷。
于陕城中选空旷地造龙光寺
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
寺极崇丽远近道俗归者如云。
则为释提桓因所请矣。
晨方漱。
有夜叉至其前。
左肩头施五色毯。
而言曰。
释迦天王请师讲大涅槃经。
默然还坐。
夜叉遂搩绳床置于左膊。
曰请师合目。
因举其左手而伸其右足曰。
请师开目。
视之已到善法堂。
禅师既至天堂天光眩目开不能得。
天帝曰。
师念弥勒。
遽念之。
于是目开不眩。
而人身卑小仰视天形不见其际。
天帝又曰。
禅师又念弥勒佛。
身形当大。
如言念之。
三念而身三长遂与天等
天帝与诸天礼敬言曰。
弟子闻师善讲大涅槃经。
为日久矣。
今诸天钦仰敬设道场。
请大师讲经听受。
曰。
讲经之事诚不为劳。
病坊之中病者数百。
为命。
常行乞给之。
今若留连讲经。
人间动涉年岁。
恐病人馁死。
今也固辞。
天帝曰。
道场已成斯愿已久。
请大师勿为辞也。
不可忽空中有大天人身又数倍于天。
天帝敬起迎之。
大天人言曰。
大梵天王有敕。
天人既去。
天帝怃然曰。
本欲留师讲经。
今梵天有敕不许。
然师已至。
岂不能暂开经卷少讲宗旨令天人信受。
许之。
于是置食。
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
禅师食已。
身毛孔皆出异光。
毛孔之中尽能观见诸物。
方悟天身胜妙也。
既食设金高座敷天衣。
遂登座。
其善法堂中诸天数百千万。
兼四天王各领徒众同会听法。
阶下左右则有龙王夜叉诸鬼神人非人等。
皆合掌而听。
因开涅槃经。
首讲一纸馀。
言辞典畅备宣宗旨。
天帝大称赞功德。
开经毕又令前夜叉送至本寺。
弟子已失二十七日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祝融峰禅者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为人落魄。
不事仪矩。
至于举唱宗乘。
则简当严洁。
闻者知归。
尝饮水遇毒。
即呕吐。
所著皆腐裂。
而体中略无所恼。
每行坐辄有蛇虎侍卫
逮终既阇维。
得一骨如琵琶。
槽乃益炽火重煅。
方煅时色与火不异。
火尽则白甚于雪。
岂非经中。
所谓全身分竖固设利罗乎。
僧智威武周 653 — 72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3—729 俗姓陈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幼出家。
后至延祚寺,嗣牛头四祖法持
武后长安二年(702)法持卒后,继守山门,为牛头宗五祖。
景德传灯录》卷四、《宋高僧》卷八有传,《景德传灯录》存其诗偈2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陈氏
江宁人
幼岐嶷。
不好戏弄。
常以静嘿自持。
见者以为异。
无何一日忽失所在。
遍求之则已往依天保寺统法师出家矣。
统尤爱之。
使日诵大乘经。
年十二。
以国恩获薙落。
因隶幽岩寺。
持禅师
咨询禅理。
而卒为嗣。
于是退居延祚寺。
而使之专匡导焉。
受利益者。
盖不可胜数。
慧忠者。
目为法器。
尝以偈示之曰。
莫系念。
念成生死
轮回六趣海。
无念出长波。
忠以偈答曰。
念想由来幻。
性自无终始。
若得此中意。
长波当自止。
知其了悟。
乃付以山门。
遂随缘化导。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
遗言迁尸中林。
施飞走。
弟子玄挺等。
不敢违。
春秋七十七。
行头陀。
夜遇三虎。
无所惧。
旦晓虎随门外。
侍卫者。
麾之去。
然后去。
所在。
每有二兔一犬戏庭际。
此又其慈悲化物之徵欤。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光仪武周 ? — 7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5 【介绍】: 唐僧。
琅邪王李冲子。
武则天时以起兵复唐室而族诛,光仪方在襁褓,乳母负而匿之,后遇老僧剃度为僧。
中宗复位,敕求琅邪王后代,光仪始自陈,诏令袭父爵,恳让,誓愿为僧,居法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宗室琅琊王子也。
武后时
越王起兵。
得罪族诛。
方襁褓。
乳母窃负逃民间。
且八岁。
诏求之急。
乳母惧与决舍去。
独行。
终以冻馁。
老僧落发于青龙寺
稍长经律通贯。
习禅燕。
自以为出家之乐。
诚非世俗荣名利达。
所可比也。
中宗诏访琅琊王后。
向寺主吐实。
寺主大骇。
即言之扶风郡郡太守悦其状貌。
逼妻以女。
不可。
遽以闻。
召见。
诏使返服袭父爵。
恳辞。
愿守志自放丘壑。
诏许之。
仍听缮治兰若。
领徒众以居。
平生素爱终南山水之胜。
自法兴诸寺之葺。
而庵庐精舍。
往往皆是。
侍卫瞻候者。
常数千百人。
虽权要卿相。
所不逮。
亦其势然也。
开元二十三年。
六月二十三日。
集弟子垂训讫。
北首枕肱。
右胁卧而卒。
弟子禀遗命。
葬之少陵原南。
复辟天宝寺于其地。
以弟子世传守焉。
释光仪
姓李氏
宗室也。
琅琊王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中兴帝道不克。
天后族诛之而无噍类。
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年八岁状貌不群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置钱于腰腹间。
桑林之下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无忘老姥。
言讫对泣。
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茫然行至逆旅与群儿戏。
郡守夫人往夫所住处方息。
俱此见群聚且貌俊爽。
因而怜之。
召谓之曰。
郎君家何在。
而独行至此。
绐之曰。
庄邻于此。
有时闲戏耳。
夫人食之又给之钱。
乃解衣而内其钱。
日暮寻径而去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
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惊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谒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毕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如言趋彼寺。
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许。
已洞明经律善其禅观。
而属中宗即位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年齿相侔。
一见而心悦愿致情曲。
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出。
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来而逼之。
固拒百端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方令具汤沐。
女出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
不可。
遂断其势投之于地。
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遂破户视之渐苏。
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以膏傅之。
月馀疮愈。
使君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
引见慰问优赍丰洽。
诏袭父爵。
恳让。
誓愿为僧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自恣化方。
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造庵寮兰若凡数十处。
率由道声驰远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缁素侍者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甚于权要卿相焉。
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先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此大涅槃之表兆也。
遗言令葬于少陵原南。
乃凿原成室而封之。
柩之发也异香芬馥。
状貌如生。
祖车出城白鹤数百鸣唳空中。
䌽云依约覆车数十里。
道俗号咷多持孝服。
所葬之地遂建天宝寺。
弟子皆留而守之。
姓李
宗室。
琅琊王
越王起兵。
欲复本朝。
中兴帝道。
不克。
天后族诛之。
方在襁褓中。
乳母负之而逃。
后数年。
则天窃闻琅琊有子在民间。
购之逾急。
乳母将至扶风界中。
鬻女工以自给。
年八岁。
状貌不群。
神悟超拔。
乳母疑遭貌取而败。
且极忧疑。
乃造布襦。
置钱于腰腹间。
桑林下
告之令去。
敕搜不慢。
吾虑俱死。
无益于事。
汝聪颖必可自立。
或一旦富贵。
无忘老姥。
言迄对泣。
恸不自胜。
乳母从此而逝矣。
茫然。
行至逆旅。
日暮寻径。
拟投村墅。
遇一老僧呼曰。
尔小子。
汝今一身。
家已破灭。
将奚所适。
敬愕伫立。
老僧又曰。
出家闲旷。
且无忧畏。
小子欲之乎。
曰。
素所愿也。
老僧因携其手。
至大树阴。
令礼十方佛。
归依常住佛法僧已。
因削其䰂。
又出袈裟。
以披服之。
小大称其体。
其执持收掩。
犹如几夏比丘
老僧喜曰。
此习性使然。
善持僧行。
遂指东北曰。
去此数里有伽蓝。
汝直诣彼。
寺主云。
我使汝为其弟子也。
言毕。
老僧欻然亡矣。
方知圣僧也。
如言趋彼。
寺主骇其言。
因留之。
经十年。
已洞明经律。
善其禅观。
中宗即位
唐室复兴。
敕求琅琊王后。
方向寺僧言之。
时众大骇。
因出诣扶风李使君
即仪之诸父也。
见之悲喜。
乃舍之于家。
方以状闻。
固请不可。
使君有女。
年齿相侔。
一见而心悦。
愿致情曲。
恐慑而避焉。
他日会使君夫人
出其女靓妆丽服。
从者越多。
来而逼之。
固拒百端。
终不屑就。
绐之曰。
身不洁。
请沐浴待命。
女许诺。
方令具汤沐。
女出。
因闭关。
女还排户。
既不得入。
自牖窥之。
方持削发刀。
顾而言曰。
有于此根。
故为欲逼。
今若除此。
何逼之为。
女惧止之不可。
遂断其势。
投之于地。
亦闷绝。
户既不开。
俄而使君夫人俱到。
女实情具告。
遂破户视之。
渐苏。
医工舁归蚕室。
以火烧地。
苦酒沃之。
坐之于上。
以膏传之。
月馀疮愈。
使君琅琊王子。
有敕命驿置
引见慰问。
优赉丰洽。
诏袭父爵。
恳让。
誓愿为僧。
确乎不拔。
中宗敕令领徒。
任置兰若。
自恣化方。
性好终南山
因居法兴寺
于诸谷口。
造庵寮兰若。
凡数十处。
道声驰远。
谈说动人。
或山行十里间。
缁素侍者
常数千百人。
迎候瞻待。
恒居寂定。
或言将来事。
以决吉凶。
必无差忒。
人益归之。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嘱累弟子。
当谨护身口。
勿事諠哗。
祖师意无别事。
静则真法现前。
此外提唱。
皆不获已。
言极激切。
因北首而卧。
枕肱右胁著席而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大门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时渤海国人
渤海国大祚荣次子,大武艺弟。
唐中宗初,祚荣遣其入唐留侍卫玄宗开元初放归。
悉唐之情势。
武艺仁安七年,遣门艺发兵击黑水靺鞠,门艺数以唐强不可背为谏。
武艺怒,将杀之。
门艺惧,遂弃部奔唐。
唐授左骁卫将军
武艺请唐诛之,玄宗处其于安西,遣使拒武艺之请。
武艺复募人刺门艺洛阳天津桥上,门艺格之,得不死。
后留唐不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真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
世弋猎。
尤蹻捷善射
开元中
逐兽于野。
倦憩垄亩间。
见虾蟆多甚。
独念曰。
此不可以羹乎。
因取条贯三十许。
置水深处。
复逐兽从别道归。
忘取所贯。
明年春。
仍以猎至其处。
闻虾蟆声。
就视之。
所贯皆喁噞自若。
大愧责曰。
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
罪其可免哉。
即拔所佩刀削发。
遁逃入山忏悔。
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
日夜绕旋扣头流血。
心无间断。
如是经于七日七夜。
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
先为策发受戒。
方便顿觉。
欢喜遍身。
倍加精进。
二七日忽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重岩之底。
而身无所伤。
旁峙石坛。
匍匐遂登其上。
魔挠纷然弗顾。
三七日稍曙。
闻鸟音云菩萨来也。
四际白云若浸粉然。
山川平满。
无有高下。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威仪自在。
与诸侍卫围绕石坛。
尔时慈氏徐至坛所。
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苏迷卢山犹可攘却。
尔心坚固。
不可退堕赞叹抚摩于再三。
而后授法。
则身心和悦。
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
寻获天眼。
洞见无碍。
慈氏躬授三衣瓦钵。
且为作真表名。
俄于膝下。
出二签。
其一署九。
其一署八。
视其签。
非牙非玉。
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
以付曰。
异日人有从尔求戒。
尔当先使其人悔罪。
罪福者持犯所自。
悔罪之法。
或以九十日。
或以四十日。
或以三七日。
为一期。
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
则益为一百八签。
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
若百八签飞散四畔。
独八九二签。
卓立坛心者。
是得上上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中。
仅一二签。
与九八二签交触。
第看交触之签。
是何烦恼。
则知此等烦恼未尽。
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
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
合八九二签。
掷空中。
其签不至交触。
而远去者。
名中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
终于拥蔽八九签者。
其罪不灭。
为不得戒。
设能志诚悔罪。
踰九十日。
复作前法。
而不拥蔽者。
得下品戒。
且云。
八者新薰也。
九者本习也。
已而隐。
华萎香炮。
山川寂寥。
于是著衣持钵。
为大比丘
念欲下山利益众生。
而草木垂靡。
溪谷坦夷。
祥禽瑞兽。
翔舞驯伏前后。
又空中唱言。
菩萨出山来。
何不迎接。
是故聚落人民。
布发脱衣者相望。
毡罽裀褥被路。
皆践踏之。
以副其意。
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
辄惊避他往。
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
则曰。
吾非无意也。
适睹毡缕间皆狶子。
吾恐伤生。
故避之耳。
盖女子本屠家。
致毡之由可知。
居常二虎侍左右。
语之曰。
吾兹不入郛郭。
如他有可脩行地。
汝导以往。
乃行三十里。
踞一山坡而止。
则挂锡树枝。
敷草而坐。
信士四至。
倏成伽监。
金山寺
今影堂道具犹存。
释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为弋猎。
多蹻捷弓矢最便。
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
间折柳条贯虾蟆。
成串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
全忘取贯蟆欤。
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思惟曰。
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莫揭愚笼。
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志求戒法
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搕。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匍匐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
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
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
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
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
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𣰽毹承足者。
华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缕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
后人求戒。
年年忏。
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
表公革心变行。
一日千里。
果得慈氏为授戒法
此五十受中何受邪。
通曰。
近上见谛自誓也。
发天眼通。
是證初二果也。
非谛理现观而何。
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
或曰。
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
诸圣教无文。
莫同诸天传授
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
通曰。
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
弥勒天主是天传授
非魔必矣。
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徵祥證其罪灭不灭。
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
岂可不为后世耶。
十诵律云。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猎。
后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榼。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诘旦。
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
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葡卜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花雨一时交集。
须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其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嘱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
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明达
百济人
家在金山
世为戈猎。
多蹻捷。
弓矢最便。
开元中
逐兽之馀。
憩于田畎间。
折柳条贯。
虾蟆成丳。
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
由山北路归家。
忘取贯蟆。
至明年春。
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年所贯。
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
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惟曰。
我堂下辞亲。
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
由是逃入深山。
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
心心无间。
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
手摇金锡。
策发。
教戒缘。
受方便。
感瑞应。
因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
鸣曰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
逶迤自在。
仪卫陆离。
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善哉。
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
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
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
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
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乃签检之制。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付度。
云。
若人求戒。
当先悔罪。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行忏苦到。
精进期满。
限终。
将九八二签。
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
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
若百八签。
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
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
其烦恼签去者。
名中品戒。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
过九十日。
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
天仗既回。
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
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闻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时。
则人民男女。
布发掩泥。
脱衣覆路。
毡罽氍毹承足咸曲副人情。
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
覆于途中。
惊亡。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适观氎覆间。
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
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
左右随行。
三十来里。
就一山坡。
蹲跪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
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
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
金山寺
后人求戒。
年年忏罪者绝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仪五代至宋初 914 — 9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4—967 【介绍】: 五代宋初蓟州渔阳人字可象
后晋高祖天福间进士
侍卫军帅景延广记室
后汉初,召为右补阙礼部员外郎
后周时翰林学士给事中,改礼部侍郎权知贡举,详定制度。
世宗召拜端明殿学士,从征淮南判行在三司
宋太祖建隆元年,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以学问优博,多知典故,为太祖所重。
三年,奉诏重定《刑统》,以刑分类为门,附载敕、令、格、式,成书凡三十卷。
后拜翰林学士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4—966 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右谏议大夫窦禹钧之长子。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进士第,历任使府从事
后汉初,召为右补阙礼部员外郎
后周太祖时,为翰林学士
世宗显德二年(955)礼部侍郎权知贡举
世宗淮南判行在三司
后官兵部侍郎,曾出使南唐
入宋,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奉诏重定《宋刑统》30卷。
后再为翰林学士
宋史》有传。
有《端揆集》45卷,已佚。
诗话总龟》前集卷二七引《古今诗话》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窦仪九一四~九六六),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后晋天福中进士
历仕后汉后周,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
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再入翰林学士
乾德二年(九六四),加礼部尚书
四年知贡举,是冬卒,年五十三。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四
窦仪九一四——九六六),字可象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
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进士,历仕
入宋,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
以学问优博,多识典故,甚为太祖所重。
建隆三年,奉诏重定《刑统》(存),至乾德元年成书,分为三十卷。
同年拜翰林学士,后加礼部尚书
四年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有四弟,皆相继登科,时号窦氏五龙
著有《端揆集》四十五卷。
宋史》卷二六三有传。
字可象
蓟州渔阳人
晋天福中进士
汉初召为左补阙礼部员外郎
周广顺中累迁仪部侍郎
端明殿学士
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
恭帝即位
兵部侍郎
乾德四年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弘茂五代 933 — 9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3—951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子松
南唐国君李璟第二子。
幼颖异,善歌诗,格调清古。
年十四,封乐安公
善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每与宾客朝士燕游,惟以赋诗为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3—951 字子松徐州(今属江苏)人。
南唐中主第二子。
幼聪颖,容貌秀澈,有成人风。
年十四,为侍卫军都虞候封乐安公(一作安乐公,误)。
精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
南唐元宗保大九年(951)卒,追封为庆王
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及《十国春秋》本传。
弘茂善诗,与宾客朝士宴游,以赋诗为乐。
诗格调清古。
其《病中》诗之“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之句,尤为人称诵。
全唐诗》存断句2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